自去年12月份亚马逊测试Amazon Go无人便利店始,中国再次发扬了其高超的“学习”能力。目前已经高举无人便利店概念的国产品牌包括但不限于缤果盒子、小麦便利店、扫货星球、F5、EATBOX、淘咖啡、天虹无人便利店、EasyGo、Eatbox......
并且风还在吹:就在本周一,猩便利宣布获得超过1亿元人民币天使融资;周二,阿里旗下的口碑进军上海便利店主打无人收银概念。
那么到底无人便利店到底啥意思,无人便利店和小超市购物有何区别?无人便利店优势在哪?
以缤果盒子为例,顾客需要扫码进店,但店内的货架与超市无异,仅此一项,就比Amazon Go的智能货架成本低很多。然后选购商品,但并不能即拿即走,还要将商品放在收银台检测区,检测完后会出现一个二维码,顾客用微信、支付宝或其APP扫码完成支付,方能离店。国内大部分无人便利店购物流程基本与缤果盒子类似。
这与在小区门口的小超市购物有何区别?在超市购物还无需扫码进门,到收银台还有收银员帮助检测计费,同样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支付。
但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却另有一番逻辑,国产无人便利店省去了收银员、导购员,人力成本下降;并且没有租金,毛利还高。似乎有一点道理,触碰到了近几年传统便利店“两高一低”(人力成本高、租金高、利润低)的痛点。
不过,已经有很多文章从投入产出比角度对比过无人便利店与传统便利店,甚至细致到一个RFID芯片的成本。最终结论是,无人便利店的显性成本+隐形成本之和并不比传统便利店低。也就是说,省去的人力和租金成本还有可能无法填补技术、系统、后台人员、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具体计算方式,不再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百度。
另一种逻辑着眼于用户体验,比如不用排队结账,但按照以上流程,当顾客人数较多时,依然要排队进入收银台检测区,等着扫码支付,无非就是传统便利店可能只有一个收银员,而无人便利店多放一两台收银检测设备。
显然,对于国产无人便利店而言,无论在用户体验还是商业效益方面,优势均不明显,更遑论科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