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假货泛滥,首要追责对象应该是谁?

发布时间:2015/12/14 13:36:07

今天中国的假货泛滥,首要追责对象应该是谁?


我们需要举一反三,顺此思路梳理:


今天中国的假货泛滥,首要追责对象是为售假者提供销售地点的“租房者”?还是中国各省市的制假者?还是监管部门?乃至我们的国民教育机制呢?


我相信截止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人都不清楚,马云曾说:“假货是癌症,阿里必须克服”,这样的表态显示着企业对治假责任错位的默认,事实上无论从阿里与国家工商局曾发生过的争执看,或从事情发生后政府职能部门与阿里的一连串“危机公关”表现看,都表明着这个问题的不清晰程度有多严重。


从全球工业发展历程看,治理企业制假是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西方国家发展期中也经历过这种阶段,而且至今也仍未根绝)。同时治理这样的经济发展问题恐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但是不管责任在谁,有一点很清楚,即:阿里和京东都不是假货的始作俑者,制止假货也不是阿里和京东的社会分工。


从法制经济的观点看,阿里和京东只需制定一条平台管理规定就可以。那就是:只要有网店被举报售假,那就关闭这个店,并将此问题举报给政府相关部门。而真正要为制假货大动干戈的是我们政府的相关法规和执行法规的职能部门。


不过应反思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几次查了阿里、京东这些平台(相当于实体店的房主)并告知全国、乃至世界这些“房主”们租出的店中各有百分之几十的假货。这个动作的目的是什么?是要给阿里、京东压力,让他们来制止假货吗?这样做有道理吗?行得通吗?答案恐怕是:没道理,也绝对行不通。


可以想想几千万个店在阿里和京东平台上卖货,他们有何德、何能、何权力及多少人力能揽下如此之大的社会责任?


时代在变,我不知道网上盛传的那位批评中国政府放手发展电商是犯“傻”的英国爵士可不可以站出来亮亮相?其实不知道他是谁也不打紧,但从字里行间我们读出这个匿名爵士的“意见”绝对不是随口说说的,而应是被人精心泡制过的。其实这种说法在国内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不少民众也觉得似乎“言之凿凿”。


不过从假货解决之道看,如果不去提升中国制造的创新水平、质量水平、管理水平乃至道德水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就是阿里和京东这样的大电商真没有了,售假者也会立马找得到新销售出路,反倒是“网购族”恐怕立马会疯掉。


或许阿里和京东自身作为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做出不停变革或改变,但决不至到“阿里不死、中国不富”的地步。而且我特别不相信“阿里”关门歇业就能产生国内外“围剿者”许诺给大家的那些“经济美景”。我的直觉是如果中国的阿里和京东关门,我们最可能看到的是易贝和国外其它电商在中国的欢呼与辉煌。


没有哪个民众想保护制假、售假的企业,但必须有合理的假货治理系统工程。未来我国必须明确,治理假货要通过清晰的法律和清廉执法的政府各地职能部门去制止。当然,打击假货人人有责,但这个“责”是道德层面的责,而真正法律意义上的责任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当仁不让。


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政府职能部门未来在打假问题上不应再把重点放在统计阿里和京东等平台上售出的假货率上,因为这样的着眼点找错了假货根源,会误导民众和媒体,把阿里、京东这样的“销售端”平台企业当成假货泛滥的根源。


真正的制假关键在哪里?


我觉得习主席指出的“供给侧改革”是关键,同时民众也期望政府职能部门抽到假货就直接虎扑过去,打击制假企业的同时还要打击制假企业的地方保护伞,并一打到底。只有“供给侧改革”和“法律治假”双管齐下,中国的假货泛滥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说实在的,如果有3700万干部队伍的政府都制止不了假货,那么马云、刘强东的区区的几万员工能干什么呢?


本文整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email:kf@53shop.com 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阿里想要的是流量和服务,流量是弱势

下一篇:电商征税重点要征管的应该是C2C,一年针对C2C可以收税至少50亿元

推荐货源
选择分类:
阅读推荐
最新资讯
分类栏目
新手开店 开店经验 淘宝推广
进货技巧 淘宝故事 网店装修
图片处理 网购技巧 行业新闻
创业项目 淘宝考试 品牌排行
微信开店 品牌百科 微商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