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小程序?有人说微信是国民应用,有人说它是「超级流量入口」。怎么解释?看看你手机的电池用量分析,妥妥排在第一的微信就是解释。微信是手机时间杀手。人们在微信里聊天、社交、阅读、付款、买东西、玩游戏……怪不得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想一想,每次你换一部手机,或者重新安装系统,都要做什么事情?搜索应用,下载应用,恢复数据,重新登录账号……但很多情况下,你下载一个应用,只不过是为了其中一个功能。与之对比,我身边有些朋友,并不会为了打车去下载一个 app,而是打开微信里的「滴滴打车」就把这事给完成了。这种以网页形式内置于微信里的功能,其实就是「小程序」的前身。在 2016 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在他首场公开演讲就剧透了小程序(当时叫应用号):我们希望存在一种新的公众号的形态,这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 app 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 app 一样,进去使用这个公众号。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所以 app 就会很安静地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让更多的 app 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这是我们在探讨的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叫应用号。在小程序正式发出内测后,张小龙在朋友圈发了个状态: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从这个演示视频可以看出,以后你可能会在微信这个地方启动小程序:
由于「小程序」还是个非常新的东西,AppSo(微信号 appsolution)会根据现有的信息,尽可能向你解释它是个什么东西:
它其实就是网页应用,跟微信里的购物、打车功能没有本质区别;
相比普通的网页应用,它的加载速度更快,号称体验接近原生 app;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网页和原生应用之间取得平衡的一种形态;
它只能通过微信使用,只能在微信中运行,不会在手机桌面上有图标;
用户可以通过登录微信账号来找回应用中的数据;
小程序不像 HTML5 页面一样,关闭之后就没有了,如果在微信里关闭小程序或者点击 Home 键暂时放到后台,再次打开后还会保持一段时间之前的状态。这比 HTML5 应用方便,又有部分原生应用的性能;
经过微信封装,可以更好地调用本地数据和功能,比如定位、录音等等;
爱范儿在第一时间拿到小程序的内测资格,并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将旗下电商平台玩物志(coolbuy.com)的服务接入了微信小程序平台,这也是全平台第一个微信小程序。
此前玩物志的用户需要通过访问移动版网页来购物,虽然可以顺利完成购买,但体验相比原生应用还是逊色不少,因为页面的每一次加载都需要时间。
接入小程序后,我们发现加载速度有了大幅提升,过渡动画也更加「原生」。
小程序的界面(左图)也比在微信打开一个网页(右图)要和谐不少。
如果说以前微信是你拿到新手机后下载的第一个应用,将来当你装好微信,你就有了很多个「应用」,这些应用就是「小程序」。我们预计微信里会有一个类似 App Store 的东西,你将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小程序」。你可以通过它们来完成一些快速、简单的任务,并且有类似原生应用的体验。另外一个好处在于,小程序是全平台通用的,只要你登录微信就能使用。不过,既然是「小程序」,也意味着它的能力有限。它没办法有华丽的动画、强大的功能,如果你希望它做到跟原生应用一样的事情,那是不太可能的。小程序一出,「微信就是操作系统」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微信毕竟还是个 app,如何为用户呈现小程序,如何让用户便捷地进入小程序,如何处理好社交、通知、小程序之间的关系都还是未解之谜。另外,虽然小程序的开发成本相比原生 app 低了不少,但小程序不能在微信之外运行,目前也不确定小程序能否获取微信的用户数据…… 是否要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到微信手上,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