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18日,宜信旗下的宜人贷登陆纽交所,发行价10美元,拟募资7500万美元。宜人贷成为中国P2P赴美上市第一股,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真正独立登陆资本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在美国资本市场,P2P公司上市早有先例。去年12月,P2P公司Lending Club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成功的P2P公司。但上市首日便大涨56%的Lending Club其市值已经从高峰时期的90亿美元跌至如今的43亿美元。同时,宜人贷在上市首日则直接破发,超跌10%。
从资本市场来看,中美的两家P2P公司都还处于探索和回归自身真实价值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宜人贷董事长唐宁称,“若为了短期的获利,那么就不要选择宜人贷”。
但与美国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P2P行业更加鱼龙混杂,不乏与e租宝、大大集团等相似的“欺诈性选手”,整个行业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使得宜人贷的赴美上市看起来成了一场为了正名而赴的冒险。正是因为行业的风声鹤唳,宜人贷才格外想要占住“中国P2P赴美上市第一股”的位置,用美国资本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高要求为自己寻求背书。
上市后的宜人贷将会在资本市场有怎样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国内外投资者对宜人贷业务的理解。宜人贷在招股书和路演中讲了一个“中国版Lending Club”的故事,但宜人贷真的是中国的Lending Club吗?或者说,仅仅是模仿Lending Club模式是否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应对中国市场的问题?
一、美国P2P业务的两种模式
1、平台模式的Lending Club和Prosper
所谓平台模式就是P2P平台仅充当撮合借款人和投资人的信息平台,不做信用担保、不承担风险。平台只收取信息费和服务费,贷款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平台收入。这种情况下,业务规模的扩张将与债权的风险隔离,长期来看,平台规模性扩张的天花板更高。平台模式的典型有Lending Club和Prosper。
然而正是因为平台不承担风险,在LC和Prosper这样的平台上投资,投资者需要承担投资风险。LC和Prosper都将平台上所有债权划分为7个风险等级,借款人和投资人对应不同的借贷成本和投资回报。
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市场中,Lending Club式的P2P平台给传统金融业务和机构带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P2P对于大部分借款人来说意味着更低的借款成本。以Lending Club为例,其仅向FICO分660分以上的借款人提供服务,并且其利率对于评分较高的用户来说低于信用卡逾期利率。因此,LC的用户中77.41%是通过平台获得更低利率的贷款来偿还信用卡账单。这意味着LC的用户并非是那些饱受“融资难”问题困扰的人,并且LC也在侵蚀着传统银行的利益。
其次,更高的运营效率。从麦肯锡公布的富国银行与Lending Club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LC的运营成本开支比率在2.X%的水平,富国银行需要6.X-5.X%,比LC高出两倍多。高运营效率使得LC的规模化扩张更易实现,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受资本金限制。
2、在线小贷模式的OnDeck
除Lending Club之外,另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美国P2P公司则是OnDeck。与Lending Club不同,OnDeck在资产端定位于中小企业经营贷,然而最关键的不同还在于模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