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模式好,还是京东模式好?
马云认为:不看好自营B2C模式,因为京东模式太重,商品过于丰富,难以自营采销,而且数以千万计的订单需要配送,200万快递员管理也非常难。至少在阿里看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总之,马云不看好京东模式,在接受采访说过阿里员工最好谁都别去惹京东,免得京东倒闭了怪阿里。而最近半年,京东变成了阿里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只是高管在发布会挖苦挑衅京东,业务上也大搞针对京东的排他独家协议。
刘强东认为:不管什么模式,消费者最关注商品丶价格和服务,自营的规模效应下,商品更加可控有保障,效率更高价格更低,仓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也更加稳定有保障。而刘强东认为,早晚,京东要替代掉阿里模式,变成市场的主流。
总而言之,反正各自谁都看不起谁!
最后是,京东做了开放平台,更多的长尾商品,以及非标类的服饰进入到京东。当然京东学的不是阿里天猫,更早的老师是亚马逊2002年做的开放平台,自营+平台模式,其实和阿里没一毛钱关系,淘宝2003年才成立。
而阿里却做的越来越重,3个月前投资圆通近100亿布局最后100米物流,1个月前数千万投资了奢侈品魅力惠,一周前决定加大投资做商超业务,今天则又投资了苏宁云商,阿里越做越重。这不只是马云自己打脸的问题,而是阿里接下来要面临左右手互博的问题,或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这个在后面再作深度详解!
自营+平台,电商大势所趋
标准类商品和非标准品商品是完全不一样的,标准类商品,SKU有限,品牌相对集中,是最适合集中采购,保证产品品质,集中采购也更有价格优势,运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显然天猫的家电3C通讯大卖家,在规范经营前提下,是不具备任何优势与京东竞争的。而非标准品如服饰,数以亿计的SKU,从选品采购,库存管理,配送售后服务都不一样,很难通过自营采销方式进行。在传统线下零售,家电,3C通讯丶商超丶图书等品类基本都是以自营采销模式为主,而服饰百货多以品牌入住百货公司商业地产模式为主。无论是亚马逊,还是京东,都只是延续传统零售的基本商业逻辑。
结论很清晰也很简单,标准品更加适合自营,实现规模经济,而非标准品适合开放平台的模式,保持它的灵活性。如果说马云在过去的几年有重大战略错误的话,就是盲目自信,把标准品和非标准品的经营坚持一套模式去做。
阿里也无法违背商业的大趋势,只是,亡羊补牢是否有些为时已晚了。
阿里之所以投资苏宁,仅从业务层面考虑,在苏宁公告里面也说的非常清楚了。首先是苏宁入住天猫,天猫家电城招了一个优质大商户,苏宁是线上线下最大的家电零售商。其次苏宁有完整的家电供应链丶仓储配送和售后体系,可以服务于天猫家电城所有的商户,改善用户体验。其三1700家门店可以是苏宁的,也可以是天猫家电城的体验店营销店,扩大天猫家电城的影响力,当然最终着力点还是改善用户体验。最后才是O2O,大数据,以及支付金融合作。阿里作为苏宁大股东,实际上是强化了天猫家电城的自营特征,避免京东大家电快速发展的冲击。这标志着,阿里巴巴在标准品上的,一大重大战略转型。
阿里巴巴的业务战略诉求是整合苏宁门店及仓储物流售后服务资源,提升改善天猫家电城的用户体验,扩大家电业务。但现实是苏宁易购自身的用户体验不佳,因为各种原因,也无法很好地整合线下的资源,才拖累苏宁易购的业绩。张近东做不到的事情,阿里马云能做到吗?